刘立明

在校经历

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工程11级学生,在校期间任机器人实验室WrightOcean球队队长(2013-2014),协助导师建设球队,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。

在校期间所获奖励:

获得201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RoboCup标准平台组足球项目比赛二等奖。

获得201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RoboCup标准平台组技术挑战赛一等奖。

获得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标准平台组4:4足球项目一等奖。

获得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技术挑战赛自由项目二等奖。

获得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医疗与服务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大学组项目一等奖、二等奖。

获得2013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标准平台组技术挑战赛规定项目三等奖。

工作简历

毕业后入职科大讯飞,先后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,AIOT技术支持部副经理。

2015-2017 讯飞研究院,参与讯飞超脑计划,从事AI机器人语音创新方向研究。

2017-2020 讯飞开放平台 参与AIUI开放平台、iFLYOS开放平台子平台建设,负责语音SDK开发,服务生态客户群。

2020 调入集团子公司从事CASTOR AI语音芯片研发和落地工作(流程中) 。

体会与寄语

各位学弟学妹们好,毕业离校已经5年,近期导师召集实验室队员瞬间把自己拉回在学校和实验室的时光,甚是怀念。从离开校门到走向工作岗位,深刻认识到在大学期间积累的基本功对后来工作的影响非常大。跟大家分享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情:

2012年夏天我报名进机器人实验室,因为当时几乎什么也不会,在兴趣的驱动下,我凭着一腔热血厚着脸皮找老师申请。可能是老师觉得我多少有点坦诚,允许我进实验室学习,从那时起成了WrightOcean球队的一员。实验室每周有开周会的习惯,老师要求每个队员将每周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汇报,汇报形式不限于PPT、文档、代码等。当时的文档资料很少而且几乎都是英文,为了消化这些有限的资料我们不得不反复阅读、反复练习,然后将自己的理解总结成PPT进行汇报。每次汇报不用想,我们会经历老师各种触及灵魂的拷问:是什么,为什么,怎么样?直到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:每讲一个观点和知识点的时候都问自己:是什么,为什么,怎么样,听众可能会问的是什么等等。正是这种锻炼,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我才体会到这种锻炼的左右。大四时刚刚进入研究院实习,周三下午组长分了一个任务要求调研某一个方向的最新研究课题,周六过来分享,院长要来参加旁听。这种场景跟实验室如此的类似,查阅文献,翻译,提炼,总结,PPT呈现,有条不紊的进行汇报,然后接受各种提问,回答。结果没有翻车,大家还比较满意,当然也提了很多问题和建议,这种氛围和当时实验室的氛围非常类似。实验室期间得到的总和能力锻炼在后来的工作上也越来越得到体验。后来组织队伍参加达沃斯、对接韩国、印度客户,相对专业的英文邮件功底、沟通技巧也是在实验室锻炼出来的;再后来参加社区的技术沙龙活动、主题直播等,技术文档编写、PPT演讲汇报的功底也是在实验室积累起来的。后来到华为、美的等客户现场与竞品进行效果PK,也是当时在实验室参加各种参赛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路。

当然,不论是在大学期间还是在工作期间,我们都会时时刻刻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,没有人会一直带领我们成长,替我们解决问题,我们必须要靠自己。这个过程的体验坦白讲比较糟糕:有时你要面对质疑,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然后证明自己;有时你要坚信自己,相信自己可以成功;有时你要深刻反思,丢掉你的面子和自尊复盘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;有时你要勇敢的站出来,扛起肩上的责任,带领团队走的更远。总之,你要在磨炼中成长。如果同时有两条山路可以选,明明知道上山的路更困难,我也建议你走这条,因为每次上山的过程中是我们各自身体和心智得到巨大的成长过程。

最后祝愿学校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们工作、学习快乐,永远是WrightOcean的一员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